【名称】:钩藤
【英文名】:Gambir Plant
【拼音】:Gōu Ténɡ
【别名】:钓藤、吊藤、钩藤钩子、钓钩藤、莺爪风、嫩钩钩、金钩藤、挂钩藤、钩丁、倒挂金钩、钩耳、双钩藤、鹰爪风、
【药材类别】:藤木类
【性味】:甘苦;微寒。
①《别录》:微寒。
②《药性论》:味甘,平。
③《蜀本草》:味苦。
【归经】:入肝、心经。
①《纲目》:手、足厥阴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手少阴、足厥阴经。
【入药部分】: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
【产地和分布】:生于谷溪边的疏林中、山地林中、山地次生林中。 分布于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形态特征】:
钩藤 常绿木质<藤本长可达10m。小枝四棱柱形,褐色,季净无毛。叶腋有成对或单生的钩,向下弯曲,先端尖,长约1.7-2cm。叶对生;具短柄;叶片卵形,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5-12cm,宽3-7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全缘,上面光亮,下面在脉腋内常有束毛,略呈粉白色,干后变褐红色;托叶2深裂,裂片条状钻形,长6-12mm。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式排列,直径2-2.5cm;总花梗纤细,长2-5cm;花黄色,花冠合生,上部5裂,裂片外被粉状柔毛;雄蕊5;子房下位。蒴果倒卵形或椭圆形,被疏柔毛,有宿存萼。种子两端有翅。
华钩藤 本种与钩藤的区别在于:叶片无毛;托叶全缘,宽三角形至圆形,或有时顶端略微陷;萼裂片短于2mm,线状长圆形;花和小蒴果近于无柄,花间小苞片存在。
大叶钩藤本种与前两种睥区别在于:叶片大,革质;花萼裂片线状长圆形;花和小蒴果具柄,花间小苞片无[1]。
【用法用量】:内服:煎汤6-30g。不宜久煎;或入散剂。
【注意事项】:
①《本草新编》:较能盗气,虚者勿投。
②《本草从新》:无火者勿服。
【钩藤的功效与作用】:清热平肝;熄风止痉。主小儿惊风;夜啼;热盛动风;子痫;肝阳眩晕;肝火头胀痛。治小儿惊痫瘈疭,大人血压偏高,头晕、目眩,妇人子痫。
①《别录》:主小儿寒热,惊痫。
②《药性论》:主小儿惊啼,瘈疭热壅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客忤胎风。
④《纲目》:大人头旋目眩,平肝风,除心热,小儿内钓腹痛,发斑疹。
⑤《本草征要》:舒筋除眩,下气宽中。
⑥《本草述》:治中风瘫痪,口眼歪斜,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,肢节挛急。又治远年痛风瘫痪,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。
【附方】:
①治小儿惊热:钩藤一两,硝石半两,甘草一分(炙微赤,锉)。上药捣细,罗为散。每服,以温水调下半钱,日三、四服。量儿大小,加减服之。《圣惠方》延龄散
②治小儿惊痫,仰目嚼舌,精神昏闷:钩藤半两,龙齿一两,石膏三分,栀子仁一分,子芩半分,川大黄半两(锉碎,微炒),麦门冬三分(去心,焙)。上药粗捣,罗为散。每服一钱,水一小盏,煎至五分,去滓,量儿大小分减,不计时候温服。《圣惠方》钩藤散
③治诸痫啼叫:钩藤、蝉壳各半两,黄连(拣净)、甘草、川大黄(微炮)、天竺黄各一两。上捣罗为末。每服半钱至一钱,水八分盏,入生姜、薄荷各少许,煎至四分,去滓,温服。《普济方》钩藤饮子
④治小儿盘肠内钓,啼哭而手足上撒,或弯身如虾者:钩藤、枳壳、延胡各五分,甘草三分。水半盅,煎二分服。《幼科指靠》钩藤汤
⑤治高血压,头晕目眩,神经性头痛:钩藤二至五钱,水煎服。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⑥治伤寒头痛壮热,鼻衄不止:钩藤、桑根白皮(锉)、马牙硝各一两,栀子仁、甘草(炙)各三分,大黄(锉,炒)、黄芩(去黑心)各一两半。上七味,粗捣筛。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竹叶三七片,煎至六分,去滓,下生地黄汁一合,搅匀,食后温服。《圣济总录》钩藤汤
⑦治全身麻木:钩藤茎枝、黑芝麻、紫苏各七钱。煨水服,一日三次。《贵州草药》
⑧治半边风:钩藤茎枝、荆芥各四钱,排风藤一两。煨水服,一日三次。《贵州草药》
⑨治面神经麻痹:钩藤二两,鲜何首乌藤四两。水煎服。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⑩治胎动不安,孕妇血虚风热,发为子痫者:钩藤、人参、当归、茯神、桑寄生各一钱,桔梗一钱五分。水煎服。《胎产心法)钩藤汤